2022年,极不平凡,殊为不易。
面对超预期的挑战,如何助广大市场主体实实在在解决急难愁盼,走出困境,企稳向好,切实感受来自司法关怀的温暖与力度?
(资料图)
一份份厚重的成绩单背后是责任与担当。2022年,武汉市新洲区司法局连续十年荣获全区绩效考评立功单位,并位居城市建设管理类第一名。
该局主动做加法,实干为先,运用新发展理念,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多项探索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多个经验获上级肯定,打造出各方借鉴推广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洲样本”。
“无证明城市”创建省级样板
1月3日,武汉市江岸区来新洲考察交流“无证明城市”经验。
“如何加大简政放权,落实一业一证改革?编制24个行业主题‘服务指南’清单怎么梳理?查询核验平台怎样建设……”江岸区考察团问得特别细致,双方就共同关注的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新洲是武汉首个试点创建“无证明城市”的城区,其核心是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交易性成本。新洲区委、区政府将其部署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改革政府职能的战略任务。由区司法局与行政审批局共同牵头实施,眼下,相关放管服改革已在关键环节成功破冰,交出了亮丽的答卷。
创建“无证明城市”,就是要推进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公共服务事项提供的证明部分“取消”。逐步实现证明从“索要”到“不要”,从“多头跑”到“不用跑”,从“申请人提供”到“服务单位自行获取”的重大突破。推进“减证便民”,做到“无证利民”。“无证明城市”最大限度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真正实现从“企业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成功蜕变。
涉及范围广,任务重,系统性强,一份紧迫的时间表摆在眼前。在无经验可遵循的背景下,新洲司法与行政审批局不畏艰难,蹄疾步稳。2022年7月底前,完成各级各部门证明事项的梳理工作;8月底前,完成“无证明城市应用系统”开发,多渠道推进“无证明”办理试运行;9月底前,规范“无证明”办事流程,实现各级行政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保留的全部证明事项无需群众提交。
取消一批、告知承诺一批、数据共享一批、部门核验一批等方式,95%以上的“证明事项”纳入“无证明城市”证明事项免提交目录清单。通过打造区级数据共享平台,汇聚35家单位数据3.5亿条,实现1979个材料标记免提交。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区网上办件量达85055件,办件覆盖率100%,14个街镇实现按实际分类设置综窗并进驻便民中心,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无证明城市建设成为新洲区政务服务一张亮丽名片,获得省营商办通报表扬,做法被市政府办公厅《政务要情》刊载。2022年11月,新洲区“无证明城市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相关经验向全省推广。
为“楚天建筑第一乡”保驾护航
作为“楚天建筑第一乡”,新洲区拥有大小建筑企业数百家,从业人员约17万人。近年来,这些建筑企业承受了较大压力,各种矛盾纠纷有所增加。迫切需要法律支持和援助。
“太解渴了,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办几次。”去年7月,烈日炎炎,由新洲区司法局组织“大培训、大走访、大化解”行动,邀请武汉大学法学院知名教授和4名律师组成的走访团来到辛冲街,面对面交流,为建筑企业送来阵阵“清凉”。对收款难、套路贷、案件胜诉执行难、业主断供、基本账户解封等实操问题进行一对一解答,并为解决债务纠纷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部分解决途径。
“更好地提升法律意识,维护了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提振了走出困境的决心和信心。”在辛冲商会的会议室,30多名建筑业老板挤得满满当当,争相提问。因为场地有限,不少企业还组织员工学习相关视频。
“常态化开展企业专项‘法治体检’,进一步形成长效机制。”新洲区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后续还将联合相关部门主动下沉,积极对接联系,共渡难关。截至去年底,专项小组已经走访企业110余家,搜集整理12家包保企业诉求和问题56条,下达转办函14份,上报26条。
鼎新伟业是阳逻开发区的一家建材企业,主要承接全国各地管廊安装等工程。去年,几千万元的工程款收不回来,命悬一线。关键时刻,司法局主动上门,联系湖北星谷律师事务所为其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相关律师自掏腰包,奔赴上海、成都、河北等地,花费了大半年时间为其追讨回数百万元债务。企业董事长将这些钱全部用来发放员工工资,大家均支持公司转型,无一人离职。
新洲区司法局与区法院联手为建筑企业纾困解难。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定服务建筑业发展任务单。拟定服务建筑业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及责任分工。
调集精干力量,推动组建建筑业审判团队和工作专班,集中办理涉建筑企业案件。定期召开服务建筑业转型发展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服务建筑业转型发展具体措施及相关工作。发送服务建筑企业司法建议函。
针对审判执行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的制度缺陷、管理漏洞、违法行为、主要风险点提出司法建议,帮助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经营风险。通过司法建议“小切口”,做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大文章”。
在区融媒体演播室开展20多期“司法有约”互动节目,利用小讲坛、小案例、小视频,宣传安全合规经营、合规签订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公布劳务合同范本。
“一街一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的实质,是基层治理格局、治理方式、治理平台、治理手段上不断探索创新,促社会大局稳定向好。
几位长期不在岗的职工与新洲区某国有保险公司发生纠纷,要求全额补偿相应工资,企业对此非常抵触,导致这几名职工不断上访。邾城街以“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吴爱琴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多次主动上门,一次次耐心调解,解开了心结,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
近年来,新洲区司法局以“一街一品”创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为突破口,高位起步,高点推进,高效运行,着力探索出一条化解基层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被区委、区政府纳入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的重大“亮点”项目。14个街(镇区)从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能人、名优律师、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和调解能手中遴选最佳人选,根据各自擅长领域和专业特长,形成各具特色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品牌。全区15个调解工作室队伍初步达133名。
“调解工作室因为扎根基层,因而更受群众信赖;同时,工作室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和综治中心、信访等部门力量,在参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时也更具优势。”新洲区司法局负责人介绍。
“一街一品”个人调解工作室不断整合调解资源、全力搭建助企平台,主动服务保障企业,开展了大量提质增效服务活动。联合劳动争议纠纷、物业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4个行业性专业调委会重点开展企业合同履约、劳动争议、物业管理、金融借贷等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范围,确保排查工作到边到角,不留死角。加强公调、诉调、访调的对接,依法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减少企业诉累,使纠纷不升级、不外溢、不上行。
近日,某知名电商企业致电“春辉调解工作室”,感谢其化解企业与工人的工伤赔偿纠纷。整合律师资源,“变企业上门找法”为“送法上门”,通过“法治体检”,了解其经营状况、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方面合规情况,对提出的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一一解答,针对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和建议,让企业轻装前行。强化与调解、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部门的沟通联络、协同配合,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合力。坚持调解优先,应调尽调,引导企业首选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对于不适合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引导采取非诉讼解决方式化解纠纷,节约司法资源。
2022年,新洲区司法局开展“调解促稳定,喜迎二十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各级调解组织排查纠纷6348次、调解纠纷4575件,调解成功4573件,调解成功率99%;走访企业 356次,参与涉企纠纷调解321件,其中化解涉企重大疑难纠纷39件、信访积案3件,提供法律咨询203余次,释放出基层法治化建设的“治理红利”。
(李海斌 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