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牛,在青海随处可见。坐拥湟水河源头,湟源县依托天然资源禀赋,以“背靠大牧场、面向大市场”的区位优势,不仅让“湟源牦牛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是将“源”字号牛肉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的路上奋勇前行。
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包装牦牛肉干。祁晓军 摄
建设中的湟源县大华孵化园项目。祁晓军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源”字号牛羊肉走向全国
手撕牦牛肉、牦牛蹄筋、风干牦牛肉……一袋袋美味牦牛肉从3条肉食品精深加工生产线流出,进入我省各大商超、市场、景点,同时也销往西藏、新疆、河南等地市场。
这是来自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的“牛”产品,公司负责人是“90后”小伙沈延军。2018年,大学刚毕业的沈延军在西宁成立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牛羊肉精深加工及销售。
“因父辈一直做牛羊肉生意,加上青海优质牛羊肉资源,我们的销路并不是问题,产品甚至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我们来到了湟源县大华工业园区。”沈延军说,这是一条转型之路,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
2019年,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大华工业园区,租赁1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厂房,建成3条肉食品精深加工生产线,当前年加工能力达100吨。通过不断发展,公司基本形成了工艺科技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规范化、标准制度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研发了蒜香牦牛肉肠、麻辣牦牛肉香肠、风干牦牛肉香肠、泡椒味肚丝、香辣蹄筋、文友烧鸡等17种主打产品,累计生产总量达500多吨,产值达7000多万元,2021年产值达1400万元。
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快速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33岁的芦海梅是大华镇莫布拉村人,她在公司工作3年,从最初的一线职工到如今的车间主任,她的工资已经从最初的2700元增长至3700元。
和芦海梅一起工作的还有来自池汉村的徐青翠。以前,徐青翠四处打工,如今她每天早出晚归,虽然工作辛苦,但能在家附近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她很知足。
因为现有的生产规模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文友食品有限公司决定新建年产1000吨青藏高原特色畜牧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扩大生产规模。目前,项目已经基本完工,很快就能投产运营。
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建设如火如荼
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华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推动湟源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向规模化、聚集化方向发展,湟源县正在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
3月28日下午,汽车行驶至大华工业园区附近时,远远就能看到湟源县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内钢架上忙碌的工作人员。
负责园区三期施工项目的青海驷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昌虎介绍,他们目前负责2栋厂房的建设,每栋厂房每层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项目于去年10月份开工,预计能如期完工。
湟源县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主要建设6栋标准化厂房、一栋综合实验展示楼。项目建成后,将为湟源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提供孵化平台,工业企业的入驻,将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园区周边群众就业。同时,预计能撬动社会资本投入4540万元,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目前,有机牛羊肉精深分割加工项目、乳制品精深加工项目、牛羊肉精细分割及加工项目等已签订入园协议。大华工业园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去年,围绕“讲好一头牛的故事”,园区梳理招商项目13项,投资规模达9.3亿元。
打造绿色有机亮丽名片
湟源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年末,湟源县牛、羊存栏量分别达到5万头、32.2万只,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3.8万头、21.3万只。现共有规模养殖场120家,生态牧场2家。
依托天然优势资源,湟源县聚焦输出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短板,累计整合各类资金9138万元,加大力度推进精深加工产业,实施了有机肥加工产业强链项目、牛羊副产物精深加工延链项目、小茶牧场牛羊肉精细分割补链项目、饲草加工基地项目、年产50吨羊肉灌肠和20吨手撕牦牛肉干项目等。所有项目建成后,主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提高至65%以上,新增产能2000吨,为加快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奠定基础。
湟源县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揽,以牦牛藏羊等主导产业为突破口,培育一批高产能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输出产品示范样板企业,成为拉动产业增效的链主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链经济,争创入围全国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百县榜和全国全产业链发展典型示范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