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这三种学习方式相对应的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料图片)
2022年课程改革则提出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转向了核心素养培养。
那么,与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虽然课改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到了大家都在提倡的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等,但这些并不等同于素养本位的学习方式,也不必然带来深度学习,产生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完全可能导向一种浅层学习,变得常识化、简单化,甚至庸俗化。因此,它们作为课程形态可以大力倡导,但如果是作为与核心素养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
我认为与核心素养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果用最上位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或者思维化学习。对此,我们必须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学习的本质,理解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习方式。
学习的异化改变了学习的本质
近20年以前,我就提出了“走向学习哲学”的命题;后来又提出了“论探究精神是一种教育人文精神”的命题;2010年,又展开论述了“学习哲学论”,可以说,学习哲学是我思考了很长时间的一个话题。
我试图提出的观点是, 我们一定要直面学习的异化。学习异化的表现是:学生学得越多,越死板和被动;知识技能越熟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少;满腹经纶,却迷失了自我。也即是说,人在学习当中反而被学习给控制了,很多知识还不如不学。因为学生所学的是不能使用的惰性知识,不能迁移应用于自己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当中,反而变成了学生发展的阻碍。
过去,学习异化为阶级跃迁的工具。
学习异化是个极其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有久远的历史。
如果我们回到先秦时期,就会发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强调学的民族,而且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快乐地学的民族。所以李泽厚就把中华民族的特性概括为“学而”第一,这是非常准确的概括。
《论语·学而第一》的前三句话就蕴含着丰富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习”就是探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代表的是合作学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要有自主精神。
但为什么后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学习最痛苦的地方之一?
我们再回到历史。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专制以后,把整个社会分为三六九等,大多数压在社会底层的人试图向上层攀登,于是把学习(读书)当成工具。学习变成了勤奋、痛苦的过程,目的是服从上面的选拔需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学习异化的表象,像程门立雪、闻鸡起舞这样勤奋学习的精神和做法就流传开来。它看起来是勤学,但其实是为了阶级跃迁,而不是从学习本身找到内在价值。
而从汉代设置五经博士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学习完全变成了在社会的阶梯上攀登的工具,学习的异化变成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一直到今天的中国中考、高考制度,依然具有这样的特质 。
科举文化提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一定是个受苦的过程,里面蕴含着一种受虐狂的学习文化,非常可怕。并且它看起来道德高尚,比如好好学习、勤奋学习、吃苦耐劳,但实际上扭曲了人格。
即便是中国的文化传到日本以后,这种“受虐”的学习文化内涵也没变。日语里的“学习”叫做“勉强”,勉强也是不快乐的。所以日本学者佐藤学说,要把“勉强”这个词改成“快乐”。
学习要改变,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快乐的,一定是充满着合作和探究精神的。
21世纪,学习变得趋向功利主义。
进入20世纪,学习的异化依然延续着,而且伴随着人类进入科技时代。心理主义的学习本质观与市场文化、功利主义和专制文化结合在一起,催生出日益强化的功利主义学习价值观。
此二者紧密相连:心理主义的学习本质观,旨在通过对学习的控制而达成对世界的控制,必然走向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本质上是控制的。两者互相推进,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在社会上蔓延开来,这是学习异化重要的根源。
到了21世纪以后,学习的异化现象依然需要警醒,为什么呢?
今天的时代,人们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利用电脑和手机来工作。但人毕竟具有动物性,是有欲望的,如果人天天在电脑前和手机上紧张地工作,人就变成了手机和电脑的一个零部件,必然会压抑人的一些正常欲望。而人在工作当中越压抑,就越可能在闲暇时极度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就造成,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应用,学习的机器化、人的机器化有可能登峰造极;另一方面,学习的动物化、人的动物化有可能空前加剧。所以有人讽刺说,未来=计算机×性,人=½金属+½肉欲。
走向学习哲学,
走向教育的新启蒙
要想摆脱学习的异化,必须要走向学习哲学。走向学习哲学,意味着一方面要走向教育的新启蒙,把自由还给学生;另一方面要走向教育的新文艺复兴,也就是从机器当中就拯救人,让人平和、安静、快乐、探究、合作地学习。
把人性保住,让人文精神重新变成教育和学习的基本精神,这是极其重要的。20世纪以来,学习哲学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认识至少取得两大成就。
一是“学会思维”,代表性人物是杜威。他认为,学会思维让人有了创造性。没有反思性思维,没有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学习。
二是“学会生存”,海德格尔是集其大成者。他的观点是,人的学习就是为了安顿精神,宣泄情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人无论是学习知识、技能,还是学习其他内容,说到底是和学习对象融为一体的过程。
海德格尔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衣柜学徒表面上看起来是学打衣柜的技能,但事实上不过是代替木料表现出衣柜的形象而已。
所以,一个衣柜学徒,首先得进入木料当中,替木料说话,把隐藏着的衣柜形象呈现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从认识论的概念来说,如果我们不能与学习的对象融为一体,技能不过是瞎干,知识不过是异化人的一种工具而已。
核心素养呼唤学习哲学
今天,在核心素养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学习哲学?我概括为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不是机器的学习,而是人的学习,也就是人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发展的可迁移的学习。今天,知识、信息的数量以惊人速度增长,且快速过时。因而,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相适应,以掌握学科事实为目的的“浅层学习”已然过时。
那么,到底什么是深度学习?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深度学习的结果是可迁移的知识,包括一个领域的学科知识,以及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和基于什么原因用该知识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
这句话有点长,有点复杂。概括起来就是:绝不只是去学知识,所学的知识必须是可迁移、可应用的;不是学习那些零散、片段的学科;也不是学得越多越好,越全面越好。学生一定要学习基础原理、基础结构,也就是把最核心、最要紧的东西学会,教师要发展学生对学科结构的理解。
“深度学习”有四个基本理念,即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合作中学。同时,涉及三个领域,一是认知领域,也就是运用认知性的学科去解决问题,产生理解的领域;二是个人领域,即以元认知为核心的自我理解,认识到自己追求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等等;三是人际领域,认识到人处在社会当中,理解别人和理解自己同样重要,因为“我”是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去发展的。
所以,“深度学习”并非某一种特定学习方式,它泛指一切以解决复杂问题为途径、以产生学生自己的理解为目的的学习取向。其主要特征是学习者能够将在一个情境中所学习的知识和发展的理解,广泛运用于不可预测的新情境中。
老师们可以自我检测一下,自己所教的知识能不能让学生迁移到生活当中,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如果不能,我们就是在耽误学生时间,我们就是在教授惰性知识和不能使用的知识。
核心素养蕴含新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对学习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把手段和结果融为一体,以善治善。有善的过程,才能达到善的结果。如果过程本身是痛苦的、机械的,不可能发展为高技能的核心素养。
那么究竟什么叫核心素养?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
通俗地讲,就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起来,让学生回到真实的情境,运用概念、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问题,完成探究任务。由此所发展的高级能力和人际能力,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这些素养是围绕学科知识领域的基础原理及其关系而结构化的,而不是围绕零散的、肤浅的学科事实和程序而形成的。
究竟有哪些“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所谓的 21 世纪“4C”:
协作(collaboration)
交往(communication)
创造性(creativity)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它们既是一个结果,同时又是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老师的教学方式。
2022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均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也细分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即适应信息文明要求和未来社会挑战,运用学科核心观念、通过学科实践,以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该能力以学科理解或思维为核心,受内部动机所驱使,贯穿人的毕生而发展。
课程核心素养是我们国家的原创,目的是为了纠正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防止学校课程走向学科中心。课程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修习一门学校课程后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
将“三维目标”整合起来并回到每一个学生置身其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学科观念或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由此形成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就是今日倡导的课程核心素养。
课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既消除了“三维目标”的割裂化倾向,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自的内涵进行了“时代提升”——使之适应信息时代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了课程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就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目标,我称之为“新三维目标”——大观念、新能力和新知识。
课程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我认为它有6个特征:
1.时代性: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2.基础性: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让孩子爱上学习本身比学会了什么更重要
3.综合性:综合育人
4.过程性:任何核心素养都具有过程性,绝不只是一个结果
5.程度性:核心素养的发展永无止境
6.表现性:核心素养需要在行为表现当中来发展,在表现素养中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即新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必须确立起来。
例如,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这四个核心素养本身,也蕴含着三种语文实践: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都是新学习方式。
再比如,地理核心素养强调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其中也蕴含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和教学的形态,让学生立足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通过地理实践,发展人地协调观。
何为素养本位的学习方式
素养本位学习方式究竟有哪些类型,又如何使用?我大致把它概括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直接源自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包括8种。
1.概念性思维方法
(1)提出概念,论证其内涵
(2)在不同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论证其关系
(3)基于概念展开行动,获得行动证据,发展概念体系
2.批判性思维方法
(1)分析:追溯根源,分析因果
(2)评价:根据理性标准和证据评价观点
(3)形成结论: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4)反思:回应质疑,反思改进
3.创造性思维方法
(1)产生新想法
(2)考虑新角度
(3)迁移与应用
4.协作性思维
(1)倾听与理解
(2)表达与交流
(3)知情选择(自我调整、适应受众需要)
(4)团队协作
5.探究学习
(1)进入情境
(2)探究发现
(3)梳理理解
(4)深入探究
(5)得出结论
(6)知行合一
6.元认知学习
(1)自我反思
(2)自我管理
(3)自主决定
(4)自我完善
7.情感学习
(1)情绪管理
(2)批判意识
(3)尊重他人
(4)解决冲突
8.数字化学习
(1)基于信息素养的学习
(2)基于媒体素养的学习
这8大类都是创造性学习,我建议老师们将普遍的核心素养学习方式与学科实践有机融合,既体现学科实践的特殊性,又在不同学科实践之间建立联系,充分体现“像专家一样思考和行动”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类是支持核心素养发展的“可视化学习”,让思维可视,在表现素养中发展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必须要表现出来以后才能促进其发展。因为素养如果只是在脑子里边放着,和白日梦无异,必须要创造情境,让学生把核心素养表现出来。
这极其重要,这不仅对发展核心素养关键,而且对改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也很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行为习惯是“不表现”。孔子被认为是2500年以来最伟大的老师,而颜回被认为是2500年以来最伟大的学生。但颜回有什么特点?论语中介绍“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也就是说颜回在课堂上一点都不表现,一句话也不说,一个问题也不问,显得很沉默,孔子甚至认为他是愚钝的人。
可就是这种方式就是不表现的学习方式,让他变成了好学生的代表。我们的老师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都把那种在课堂听话的学生,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学生,当作好学生。
事实上,在核心素养时代,颜回不算好学生,好学生是宰我,那个敢于向老师提出挑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和老师争论的学生。虽然他是被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但他最终成了72 贤人之一,孔门四科十哲之一。
我并不是不尊重颜回,这是时代的要求。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也就活几十年,不必唯唯诺诺,扭曲了人格,然后被动地生存。一定要终生去寻找自己的爱好,寻找自己的专长,终身通过创造,通过表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样的人格,才是自由的人格。
总之,让思维可视,在表现素养中发展素养是今天的核心素养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的特点,或者理论的追求。为此在国际的核心素养的学习当中,特别强调利用思维工具或者可视化思维工具去学习,这是国际的核心素养学习的通则。
对思维的工具的种类我做了大致的四种归类,一类是思维导图,第二类叫概念图,第三类叫组织图,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第四类叫做让思维可视化。
我这里例举一些工具,如:
KWL(前侧工具)
维恩图(Venn Diagram)(批判性思维工具)
思考-困惑-探究(Think-Puzzle-Explore)(概念性思维工具)
问题墙(Wonder Wall)(批判性思维工具)
画廊漫步(Gallery Walk)(协作性思维工具)
3-2-1桥(3-2-1 Bridge)(元认知学习工具)
这些工具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在国外有了大量的研究积累。我建议老师们将可视化思维工具变成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运用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中,使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脚手架”。
老师们,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践,要敞开心扉地借鉴核心素养时代关于学习研究的新进展,选择崭新的、进步的学习理念和学习哲学,实现课堂教学质的提升,让素养本位的学习成为发展高质量教育、发展创造性人格的基本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而”第一,素养本位学习方式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由,学会负责。
来源 | 2023小学课程周主题日演讲
作者 | 张华
责编 | 黄耀庭
美编 | 姗姗
执行主编 |张凯
商务|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
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关键词: